从南山路上的国美画室,到金湖畔的美育课堂,这位“90后”博士,把十余年笔墨修为与时代美育使命融为一体。在金职,她用耐心与热爱,把传统中国画的情韵,重新点亮在一双双年轻的眼睛里。

结缘金职:从山水之间,到豁然开朗
2025年盛夏,顺利完成博士研究阶段科研任务后的蒋瑜菡,带着对艺术教育的热忱与对传统绘画的坚守,于十月正式入职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成为设计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一名专任教师。从本科、硕士到博士一路在中国美术学院深造,十三年的传统中国画研习,让她对笔墨、色韵、造境皆有独到体悟——更在不断的实践与教学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画画,是一件不断回望古人、不断靠近当代的事。”她常这样说。

《湖石溪凫图》 纸本设色 2024年
博士期间,她的作品《湖石溪凫图》入选2024年浙江省第十五届美术作品展;作品《春荫》在2025届国美中国画学院毕业展中荣获银奖。这些荣誉,是她长期沉潜笔墨的见证,也成为她走向高校讲台的底气。
初登讲台:以画为媒,以心相待
第一次走进金职的课堂,蒋瑜菡仍记得那种“心底微微悸动”的感觉。
“学生们都很期待、很专注,所以我必须给他们最好的。”她花了整整一个暑假,把多年所学重新梳理——从工笔花鸟的技法,到没骨设色的演变逻辑;从宋代折枝花卉的审美意趣,到元明之间笔墨观念的承与变。对应内容正是她已发表的多篇专业论文方向,例如《元代水墨花鸟画的“承”与“革”》《宋代折枝花卉绘画审美意趣研究》等。

她的课堂风格并不“学院派”。她习惯一边示范,一边讲故事——讲宋画里“清润之气”的来历,讲潘天寿如何以大笔大墨重构花鸟画格局,也讲她自己跟着导师写生时遇到的雨、风、海和突然飞起的丹顶鹤。学生们说,她的课“听着轻松、学着过瘾”。而在课后,她一如既往保持着国美人对作品的自我要求——常在教室里一笔一笔重画课堂示范,直到找到“那一口气”。
艺术研究:用作品表达,用笔墨回答
对蒋瑜菡而言,科研与创作从来不是两条平行线。多年来,她的作品始终围绕花鸟画传统展开——如《清韵冲宵》《涤羽鸣春图》《雪竹向人斜》等多件作品先后入选省级美术展览及专题展览,其中既有对宋画笔墨格调的体悟,也有她对自然生命力的独特感受。她说:“一幅作品能否站得住,不在技巧,而在精神性。”

在博士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她进一步将古典绘画研究与当代技术结合,将人工智能在中国画创作与学习中的应用作为探索方向之一,在企业端担任AI绘画相关技术合作中的核心设计师,推进传统艺术与智能技术结合的实际项目,帮助提升生产效率、实现图案的精准还原。也正是这份跨界经历,让她在金职的课堂上,能同时谈“笔墨气韵”与“AI图像生成逻辑”。学生常说:“蒋老师是能把古画讲得浪漫,也能把AI讲得清楚的人。”
师者之心:立足实践,美育新生
温柔、耐心、细腻,是同事与学生对她的共同评价。无论是18岁刚入学的小“萌新”,还是准备升本的专业学生,她总是愿意坐在他们身边,一起修改画稿、一起分析构图、一起找问题。

“画是练出来的,但信心是被看见后建立起来的。”她这样说。每当学生出现创作迷茫,她会带他们去校园写生;当学生因比赛焦虑,她会陪着一张一张地改;当学生第一次在展墙上看到自己的作品,她比任何人都开心。她说:“我希望他们知道,艺术并不是遥远的,而是可以融在生活里的。”
面向未来:潜心耕耘,绘就新篇
入职以来,她不断参与课程建设、教研活动,也加入了学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改革团队,把自己在国美积累的绘画训练体系、审美教育理念与金职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方向相结合。她相信:“金职是一片适合做美育的土地,只要慢慢耕耘,就能看到变化。”未来,她希望在金职继续推进传统绘画与数字技术融合的教学模式,也希望把自己的研究方向——传统中国画与AI应用,转化为更多课程资源、学生项目与校地合作的美育成果。
她说:“从国美到金职,我不是离开艺术的中心,而是重新找到了艺术教育的意义。能让更多年轻人因为我,而喜欢上中国画,这就是最好的未来。”在蒋瑜菡博士身上,传统笔墨的深度与金职育人的温度正在悄然汇流。她将继续在金湖畔,以一支笔、一腔心,写下属于金职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