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肩膀化作书写工具,当撕碎的焦虑变身艺术拼贴,一场打破常规的心理团辅正在颠覆传统疗愈模式。3月6日,设计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推出艺术疗愈工作坊,通过独创的肢体书写、情绪重构等艺术化干预手段,让参与学生实现压力值可视化下降,开创以创作为药引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身体即画笔:动态书写中的自我认知
此次活动以“身体画笔”拉开序幕,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打破常规,用身体部位书写名字,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陈雯悠同学尝试用肩膀写名字时,她说:“从未想过名字能这样‘写’出来,这种突破常规的体验让我重新感受到肢体语言的魅力,使得最近伏案作图产生的肩膀酸痛也舒缓了很多。”在“名字流浪”环节中,同学们通过动作传递与复刻,在肢体互动中建立起独特的情感联结,“当我的名字动作经过多人传递又回到我的身体时,我仿佛看到了他人眼中的自己”,艺术设计专业的蒋峥敏同学欣喜地说道。

情绪疗愈场:撕碎与重构的情绪对话
在“玩转情绪涂鸦”环节,同学们一开始先选择自己心仪的快乐情绪色彩自由涂鸦,接着又选择代表自己负性情绪颜色在画纸上大胆游走,将不悦、不满、失落涂满画纸,最后将这张画纸撕成碎片,完成情绪告别。艺术设计专业的陆军同学在撕碎画纸时说:“把象征焦虑的色块撕成碎片时,感受到压力的释放,但是我最喜欢的是‘情绪贴贴乐’阶段,破碎的纸片重构,也是我整理情绪的环节,让我感受到自我掌控的力量。”在创作的过程中,老师也引导同学们辩证看待情绪价值,“适度的焦虑能提升创作专注度”,“悲伤让我们更懂共情”,情绪没有绝对的好坏,关键在于如何与情绪对话、相处。

据活动负责人介绍,艺术创作是一种安全、包容的情感表达方式,沉浸式心理团辅活动比传统说教更具启发性。设计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也将持续开发系列疗愈课程,聚焦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创造力培养,将艺术媒介与心理教育深度融合,打造“艺术+心理”的特色育人模式,帮助学生在创作中释放压力、探索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