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续校友情怀,为学校育人工作提供鲜活教材,近日,师范学院开启“百名学子访校友”活动第六站,在学院党委负责人的带领下,师生一行6人来到永康,采访了优秀校友施金松。
施金松,现任永康市高镇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1991年毕业于金华师范学校,就读于普师915班,班主任是葛健芽、杨志芳老师。毕业后,他先后在方岩镇校、方岩景区小学、方岩初中、永康市民主小学、人民小学、教师进修学校附小、高镇小学工作,曾获浙江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浙江省书法教育先进工作者、永康市小学数学教坛新秀、永康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日月逾迈 谨记教诲
三十余年已过,回忆起当时的求学生活,施金松仍历历在目。三年的学习生涯,既文明其精神,又野蛮其体魄。在每天例行的早锻炼下,施金松告别了手脚的冻疮,塑造了强健的身体;在一次次的试讲和上课模拟中,施金松积累教学经验,练就过硬技能。在黄炳全老师的文选课上自我介绍;在钱丽华老师数学课上教学片段试讲;在滕申樵老师体育课上喊口令、整队;在张加孙老师的音乐课上领唱、试教……“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通过各学科刻苦地训练,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深深烙进施金松心中,成为他从教之道的座右铭。
回首这一路的成长经历,施金松把他的经验凝练为三点:一是丰富的课程。普师班对教师的全面发展要求相当高,音体美皆为主课,甚至三笔字技能课不合格都要补考。不仅如此,学校在课余还开设了书法、绘画、摄影、航模等几十种兴趣小组。丰富的课内外活动为施金松培养了多种兴趣爱好,打开了全新的知识大门,而这作用力更跨越时空,令他在工作中的幸福感大大增强;二是钻研精神。施金松坦言,最初的自己,并未立下当名师名校长等宏图远志,只是喜欢琢磨和思考,遇到难题不解决誓不罢休。正是这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钻研精神,陪伴施金松一路走来,成就了他的今天;三是向学生请教。“如果说老师的老师是专家的话,那专家的老师一定是孩子。”施金松发自肺腑地说。他分享了自己询问学生“如何区分b和d”的故事,在提问中,他发现学生拥有自身年龄段独到的记忆模式,而教师若不主动请教学生,这一思考方法自己是怎样也想不到的。因此,教师应以学定教,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方法,促成教学相长。
减中做加 以人为本
“双减”政策出台引发了施金松的深刻思考。他认为,“双减”要有减法,更要有加法,要回到教育初衷,回到“人之为人”的本质。因此,高镇小学在“和雅教育”理念引领下,利用托管时间开设丰富的特色课程,施金松本人也开启书法直播课,利用互联网直播的形式,跨越县市,带领永康市高镇小学、中山小学、大屋小学和武义县芦北小学四个学校三千多名学生在各自的教室里同时学习,努力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利用网络开设云讲台——豆丁说题,支持学生教学生,拓宽课堂模式;以校园币为载体,激励成长;以“十好课程”助力打造和雅少年。用和雅之魂凝聚教育合力、和雅之风引领师生成长,是“双减”背景下“和雅教育”的前行目标。
为顺应“双减”政策,施金松鼓励当下师范生应提高教学水平,一专多能,适应当前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教育愿景。他问道:“这个现实纷繁世界本来就没有分过语文、数学、科学、物理…等等学科,人们之所以分各个学科只是为了更有利于教与学。比如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门锁坏了,请问你是单纯用数学解决?还是语文或物理?”因此,师范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跨学科整合,融会贯通能力的培养。
勤而不息 铿锵前行
施金松自谦优秀校友的称号自己受之有愧,只愿与所有师范学子共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使命,奉行陶行知先生“捧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以诚挚的热情感悟教育,积极进取;以关注的目光善待学生,温暖坚韧;以研究的态度对待教学,严谨融通;以发展的视野对待自己,勤勉好学。一步一个脚印,怀揣着美丽的梦想,做今天的事,育未来的人,把教育的使命化作幸福的追寻。
访谈尾声,施金松表达了对师范学子的无限期望:“新的希望、新的挑战在迎接着大家,未来的美好蓝图等待我们用勤劳和智慧去描绘,衷心希望学弟学妹能以满腔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把教育使命化作幸福追寻,用热情、热爱、热血燃烧青春,奉献我国的教育大业!”
小教本212班的张馨心在采访后感慨道:“与施金松校长的这次对话令我受益匪浅,我们不仅要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更要在内心上热爱教育这份工作,在思维上形成五育融合理念,用能力、激情和思辨武装自我,做一个幸福的从教人。”
文秘212班的文芬被施金松爱思考和勤学苦练的精神所鼓舞,立志延续学长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钻研精神,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常总结、多反思,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用实际行动践行施金松学长的可贵品质,更好传承百年师范精神。
(审核、编辑 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