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在“中国火炉”——四川的烈日之下,一群来自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金职白”们,跨越1605.02公里来到四川,奔波于南充市高坪区江陵镇的17个小山村之间,投身于助力精准扶贫的大队伍中去。
推开结实的木质门板,几张被腐蚀得掉漆、破洞的长椅,靠着一张崭新的小方桌。地上随意堆放着几张沾满了残渣的盘。挂着习近平总书记的照片和系列讲话语录的墙边,靠着一个小冰箱。
“他们是那个第三方评估的,来做调查的”带队的村干部跟屋内的人喊道。一对年长的夫妻走出来,微微佝偻的身体,厚实的双手也因常年劳累而长满老茧。“大伯,我们坐下说!咱们是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的调研人员,受政府委托,是来对本村贫困户开展调查工作的。”生怕老人家听不懂,到每户人家做访谈时,实践队队员们都会刻意带一点四川口音,被村干部们戏称“川普”——川味普通话。
蒲恒兵,今年60多岁,家住江陵镇牌坊村一组,是村里典型的帮扶贫困户。
对着“蓝本本”,经过一番询问,我们了解到这户人家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因病致贫”,家中就剩下蒲恒兵和他的妻子,夫妻两都常年受病情折磨。老人家靠着种植了一些广柑,养殖才有一点收入。但是今年收成不好,好在政府也补贴了一些,收入来源不是很稳定,脱贫前家庭人均纯收入只有3000多元。“家里的子女都出去了(外省务工),都没念过书,几个(子女)就念过小学,小学都没有读完,么得啥收入,哎。”蒲恒兵的语速越来越快,但最后好像还是有什么没讲出来,一时间无语凝噎。
“你们有没有获得相关政府保障呢?”在入户调研时,实践队队员李金鹏问道。靠着国家的政策补贴,蒲恒兵一家2017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855.5元,超越了当地的2017贫困户计划线标准,帮助他们走出了愁吃愁穿的困境,解决了用水用电的困难。
在开始的两天里,共走访牌坊村一组到十组共54户帮扶贫困户,每家帮扶户都有登记贫困帮扶档案,且有相应的帮扶干部以及分管领导对接。五十多户贫困帮扶户,其中“因病致贫”的占大部分。因病致贫可能是贫困地区的常态,在这群贫困帮扶户中通常只留下了老人与儿童,劳动力不足,只能依靠着政府提供的贫困补贴以维持生计。精准扶贫政策以及一对一的扶贫方式方法,让当地的贫困户深知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
新闻链接:http://www.jinhua.com.cn/ _hgOutLink=news/newsDetail&id=375148&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