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流分层:书写个性化人才培养“得意之作”
——聚焦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教育创新之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分流培养,分层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无疑是对教育现代化的一次生动实践,展现出教育现代化“面向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因材施教,促进学习者释放潜能”的内涵特质,更充分彰显出学院奋楫者、实践者、先行者的智慧与实力。
求变的教育创新 不变的教育初心
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于2003年,是在原计算机系和电子系的基础上组建而成。
年轻的学院凭借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便营造出了特色鲜明、各专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2014年,为了探索地方经济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学院面向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岗位需求,力求从学生的实际获得出发,深入实施“分流培养、分层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的专业学习和职业成长。
“教育的供求关系已发生了质的变化,社会需求变了,学习需求变了,学生的特质也发生了变化,作为教育供给侧必须积极地做出变革。”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陈海荣教授介绍说,“‘分流分层’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是回应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的时代诉求而施行的一次教育探索。”
学院秉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初心,恪守“知行合一,务实创新”的学校校训,全面系统地对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整体塑造。一方面深挖内涵,积极提高教育供给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按照“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紧跟产业变革,强化“工学结合”,力求做到既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又有效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另一方面,明确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人才培养观念,为学生的个性化成才精心准备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的新供给侧结构,力求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在此改革理念和路径指引下,学院以“应用电子技术”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两大品牌专业为试点,开始了“分流培养,分层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不同的分流分层 共同的因材施教
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浙江省首批四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试点专业,在院长陈海荣教授带领下,项目组以“重能力、扬个性、促成才”为理念开展“分流分层”教育探索,项目形成的教学成果一举摘得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该成果系统地构建了“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创新创业实践”四个阶段和“基础、提高、拓展”三个层次(四阶段三层次)的实训项目库,并从“分流+分层的教学组织、项目训练+虚实结合实训的培养过程、平台建设与学业评价的保障机制”三方面入手,探索和实践了“注重学生能力,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成才”的实践教学改革,有效创设了“学习忙起来、双手动起来、脑子用起来”的良好育人氛围。
教学组织方面,项目组按岗位需求和个性特长分流,设置了订单培养班、项目教学班等;并按实践能力划分高中低三个层次,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由“老师—学长—学弟”组成“师徒结对式”项目团队,通过“一周一任务、一期一项目、一周一汇报”开展训练,项目内容对接专业培养目标,个性培养和综合职业能力提升相并重。
配套资源建设方面,项目组以“源于工程、高于工程”的理念,自主研发出模块化积木式“自管—自主—自训”电子创新实践平台、教学化啤酒生产线,这也是国内高职院校少有的一个自动化控制系统综合实训平台;自主研发出包装仿真工厂等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形成“虚拟平台与真实设备相补充、线上仿真与线下实操相结合”实验实训;自主开发网络化的实践教学管理平台,方便学生耗材领用、自主实训等过程管理。此外,项目还建成了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和国家规划教材等为引领的一批优质教学资源。
学业评价方面,项目组推行步步为营、针对不同学习阶段和教学组织形式,采用过关测试、项目评价、创新作品评审等多元考核方式。
项目直接受益学生超4000人,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超过97%、全部获取高级工,人才培养质量更是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与此同时,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以生为本,分流分层”项目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项目提出“按能力内容维度进行分流培养,按能力要求维度进行分层教学”的改革思路。
根据自动化领域典型工作任务,按能力要求维度开发了涵盖“基本技能项目、课程综合实训项目、专业综合实训项目、毕业设计项目”等多个层次的实训项目,每一层次的实训项目按能力内容维度的职业学习任务进行拓展性项目设计,创新构建出了“不同层次不同学习任务,同一层次不同难度学习任务”的“双维度、多层次”实训项目库,有效弥补了传统人才培养方案在适应学生理论基础、职业能力、职业认同感等个体性差异方面的不足和实践教学项目层次单一的短板。值得一提的是,项目组博采众长,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的赛项任务、评分标准等进行教学化设计,转化为实训项目库,依据学生职业成长阶段和个体差异选择实训项目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此外,项目组还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开发出了系列仿真实训系统、单体实训装备和开放式多系统综合实训系统,有力地配合了实训项目库的实施要求。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项目组灵活采用“项目教学、引导文教学、问题导向教学”等行动导向学习组织形式,突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课堂的师生角色定位。每个实训项目在实施中从行动维度强调“信息收集→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经过不同项目的实训,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两大专业,不同的切入点,共同实践着“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教育理念。
丰硕的改革成果 丰美的满园桃李
在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附近的创业大街上,一家名为“南方照相馆”的无人机摄影工作室里,客户络绎不绝,年轻老板是毕业于金华职院的余健斌。他乐呵呵地说:“无人机产业在浙江发展势头相当强劲,对人才的需求也很大,得益于学院对产业需求的敏锐,先人一步地开展培训,我们也在市场上占得了先机。”
如今,信息工程学院已将“无人机应用技术”列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培养方向,从2016届开始招生,并投入200万元建设了“无人机应用实训室”。为了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学院一方面与浙江大学无人机驾驶培训基地等合作,开展课程开发与无人机驾驶培训项目;另一方面,积极邀请有无人机开发与生产项目的企业来校为学生开设讲座,聘请资深驾驶员与航拍达人进行指导与试飞。
在信息学院实验楼内,我们见到了由6名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发明的“聪明机械手”系统,结构简单、动作迅速准确、成本低廉等优点让它甫一亮相便受到轻工企业的关注。发明人之一王钺灵自豪地说:“除了控制器,机械手的成本仅有一千多元,而市场上同类产品高达数万元。”
“发现学生的禀赋,呵护学生的禀赋,成就学生的禀赋,是对学生的更大尊重,实践证明,这也是人才培养的成功路径。”陈海荣院长感慨地说,“‘分流分层’模式给了学生一片自由成长的天空,他们以惊喜连连的职场表现和创新创业业绩检验了这一模式的改革之成功。”
近5年,学院试点专业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共获一二三等奖28项,获省级科技竞赛三等奖及以上奖项达120余项,位列国内同类专业领先地位;尤其是2017年,信息学院获得10个赛项的国赛参赛资格,取得国家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的优异成绩;同时学院获省大学生新苗计划立项15项,“挑战杯”获奖4项。涌现出浙江百名大学生“农创客”吴姜宏、销售额超千万的“山族365美食”网站创始人夏坚峰等一批成功创业者。
与此同时,“分流分层”的模式还让学校的教育教学更加紧贴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需要,服务地方也“更接地气”。
面对金华信息经济产业迅速发展的态势及“东方VR之都”战略部署,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积极跟进,增设虚拟现实技术方向。2016年,专业与国内游戏业巨头网龙科技旗下子公司“网龙华渔教育”正式签约,以订单班的形式合作培养VR专业人才。
该公司副总经理高锋感叹道:“我们开出30万元以上年薪,还是找不到成熟的VR专业人才,与金职院的合作让我们在浙江的发展有了根基。”
此外,学院还主动服务信息经济、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转型升级,为企业提供强力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撑。学院自2014年调集精锐师资力量组建网络安全攻防实验室、信息安全联合创新实验室,多年来协助检测政企网站600余家,发现漏洞总数近万个,数据服务多次提供重要线索,获得好评。实验室毕业生都被天融信、启明星辰等国内知名安全企业整批次录用。
细览这一幅属于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的个性化人才培养“得意之作”,书写者“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赤子情怀跃然纸上,让我们对中国教育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充满期待。
新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