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筑人才高地 服务区域经济
———金职院服务金华经济社会发展侧记
9月10日,浙江首个网络经济学院在金义都市新区诞生。金职院大三学生彭茜丽与近300名同学一起,成为金义网络经济学院首批学生。彭茜丽原本读会计专业,通过二次招生转入电子商务专业。
金职院院长王振洪说,市委、市政府把发展网络经济列为 “一号产业”, 学校围绕金义产业、企业用工需求,不断探索实践,创新教学模式,培养更多适应金义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实用型人才,助推金义都市新区发展。为此,该院整合现有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15个相关专业,通过二次招生选拔学生入读金义网络经济学院,假以时日,他们都将成为服务我市网络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
作为一所地方性、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金职院素来以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目标。
人才培养,专业对接企业需求
金义网络经济学院是金职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最新成果。近年来,该院在“校企深度合作”的探索上先人一步,无论是与金华本地企业合作的众泰汽车学院、皇冠学院、尖峰药业金职院药物研发中心、国际商贸园,与金华政府部门合作的高新IT学院、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学院、 创业学院、学前教育“学教研”共同体,以及与本地行业协会合作的浙中建筑装饰技术联盟,9个校企利益共同体都实现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目标。不但为企业培养了适用的人才,更通过校企合作形成了一个与区域产业体系相匹配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毕业生吴惠峰直到现在都深感幸运。他原本是机电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生,前年通过3轮面试,从200多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成为皇冠学院一员。皇冠学院实行师徒结对制,两到三个学生配备一名工程师、技术员作为导师,导师周末常到学校指导,来自生产一线的经验传授使学生们提高很快。通过“工学结合”,吴惠峰和同学们在校期间就熟悉了公司产品、工作流程,更融入了公司文化,因此去年吴惠峰毕业到皇冠集团就业时,不需要再经历实习期直接上岗。
在金职院已毕业的数万名应用型人才中,许多都已成为本地企业的优秀干部和技术骨干,也有些成为创业成功的典范。这得益于金职院在日常培养方向上的根植本地、适销对路。
我市区域经济有着“小企业大集群、小商品大市场”的特点,金职院整合专业、培养方向,建成了一整套与我市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专业体系。目前学校专业涉及16个专业群,与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新能源汽车、网络经济、生物医药等区域新兴产业、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形成了对接。同时还积极融入金华新兴产业集聚区和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国家级五金产业基地、金义都市新区等的建设。
近3年,该院毕业生人数从7500多人增加到7800多人,本市生源从12%增加到15%,在金华的就业比例也都保持在22%以上高位,最高达31%。
社会培训,知识提升百姓素养
今年9月,婺城区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培训班在金职院开班。
3天里,来自婺城区各乡镇的“污水处理提升村”村干部及有关污水处理监管员100余人,接受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农村沼气池运行与管理、污水管道施工技术现场教学等培训。
培训负责人、金职院制药与材料工程学院副教授郑钊说,目前我市“五水共治”旌旗正展,该院工业环保与安全专业正好能发挥作用。
“培训一分钱都没赚,几十万元学费全部投入教学模型。”郑钊说,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在学院建了个施工现场,这样能手把手地给学员们讲解,管道怎么铺,土怎么埋。虽然污水处理有专业性公司进行治理,但村里有懂行的人盯着,更能保证施工质量。几年前,我市曾出现过施工不规范导致管子破裂、污水横流的情况。经过专业培训,这种情况就能避免了。
除了培养各类职业技术人才,金职院更发挥了本地高层次人才集聚和共享基地的作用。依托一大批国家级、省级职业技能鉴定所,该院每年开展社会培训5万余人次,涉及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职业技能考证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力转移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方面。去年,金华农民学院落户该院,这是金华市首家公办、公益性质的农民教育培训管理机构,采用“技能+创业辅导+学历”的方式,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全面提升金华市农民的素质、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服务。
近年来,金职院逐渐形成一系列社会培训品牌,如师范学院“幼儿骨干教师”、经管学院“农产品经纪人”、农学院“山区海岛畜牧业培训”、医学院“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等。
在网络经济大潮下,金职院也成为弄潮儿。去年6月,该院参加了义乌市“30万人次电子商务培训”项目,培训36期共5000多人。在与浙大、浙工大等高校同台竞技的情况下,取得教学质量评比第二名、年终考核第一名的好成绩。今年,该院还成为我市首批网络经济人才培训机构之一。
公共服务,科技助力产业升级
在金华淡水珍珠行业有个佳话:金职院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张根芳一项研究成果改变了一个产业。
珍珠对颗粒大小、光泽、色泽等方面都有很高要求,上好的大颗珍珠一颗上万元,差的珍珠一斤只有几百元。技术对珠农的收益有决定性影响。
张根芳培育的“紫皇后”、“白贵妃”三角帆蚌新品种,使紫色、银白色等高价珍珠能大量生产,金华珍珠从此在全球高档珍珠饰品行业占一席之地,农民养殖珍珠的效益猛增。此外,他在兰溪任科技特派员期间探索出的“蚌鱼高效生态养殖”模式,还解决了珍珠养殖的污染问题,在兰溪已推广两万多亩珍珠塘。
这正是科技的威力所在,也正是高职院校的科研力量对接地方经济所产生的巨大效益。在金职院,还有胡繁荣、张树生等知名的“教授农业特派员”,都在各自领域里为金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出贡献,并获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奖。如今,金职院还有10余名教师在70余个对接服务点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工作。
近年来,金职院为转化教师科研成果,专门设立了11个应用型研究所、3个市级公共科技服务平台、8家专业性公司,参与3个科技联盟体,构建了与区域创新布局相衔接的多元公共科技服务平台。
金职院学校与尖峰集团成立了药物研发中心,联合科技攻关,加速技术转化为产品的进程。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清洁生产中心、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安全科技咨询有限公司、浙江工商大学旅游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金华分院等一批专业性公司,发挥专业团队的力量,积极为地方行业提供科技服务。此外,学校还利用专业教师每年1个月的暑期社会实践、骨干教师的“访问工程师”、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1+1结对”等途径,加强教师个人与企事业单位合作,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近些年,学校每年的科技服务总到款超过1000余万元。
通过技术创新,金职院现已获得授权专利400项,科技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使合作企业产值增长超亿元,为地方新增利税数千万元。
金职院党委书记胡正明说:“作为一所综合性地方院校,将始终聚焦金华特色产业和强势产业,主动对接地方产业办专业,全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新闻链接: #